【数学教研】活动(三):三年级数学新旧教材学习活动
日期:2025-09-30 13:20:04  浏览量:0

9月25日,铜罗小学数学组组织开展了三年级“新旧教材解读”的主题活动,铜罗小学数学全体数学教师一起参与研讨。

一、教材主要变化

整体由原来8个单元内容调整为9个单元,其中4个单元内容有变化,5个单元内容未变化。与原教材中相同例题的配图有较大的调整,每道例题的主题图变动较大,更加侧重于实际生活联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章节习题均有较大变化,且难度较大。每章开头均新增情境 主题图,更加强调与实际相联系。

按四个领域来整理,很明显的看出有些内容已调整到下册,有些内容增加或减少了,有些内容整合了,有些内容单元标题改变了。在数与代数领域仍然保留的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新教材增加了一个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倍的认识;减少了一个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整合千克和克到综合实践领域;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改成数量关系的分析(一)。图形与几何领域平移旋转轴对称仍然保留,但长方形和正方形已调整到下册,将千米的学习上移同毫米和分米整合在一起。观察物体(二)也从三年级下册调整到了上册。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由无到有,增加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在综合实践领域由原来3个变成了4个,可见综合实践占比正在增加,保留了间隔排列,增加了一天的时间,了解你的好朋友,曹冲称象的故事。

二、为什么这样变

从课程标准方面进行解读,3-4年级学段目标总要求:

1.能进行较复杂的整数四则运算,理解运算律,培养数感、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推理意识。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课标要求理解运算律,那么对于教学实践来讲,运算律的理解放在情境中理解效果会更好,新教材结合算理和算法的学习,独立设计了一个自然单元混合运算与数量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联系具体的数量关系理解两步运算的实际含义,感悟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2.新课标指出: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和方向,认识质量单位,尝试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经验。所以综合实践就有了一些改变,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里面就有质量单位的认识,就没有将它独来学习。所以会调整到上册来学,设计的一天的时间综合实践,正好衔接二下的认识时间,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和知识的连贯性。

3.课程理念指出: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将倍的认识调整到三上,很明显是基于结构化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把握,容易掌握数学学习的整体性。

4.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可看出对于三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考量,原来三上是不涉及统计与概率的,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刻,内容的完整性更利于他们去探索这个数学世界。

5.突出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从目录的变化,大家应该都能感觉到新教材越来越重视算理和数量关系的解读,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过去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目标不是很明确,导致上课会存在一些疑问是侧重策略的教学还是数量关系分析的教学,现在改成数量关系的分析。目标指向更加具体,老师把握教学时更容易捕捉重点。

三、学习建议:

1.不管是乘和除,我们都要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确定算法,同时要注意运算之间的联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转化成乘法,感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在上这一单元之前可以先简单的学习“倍”,让学生明白倍与乘法之间的练习。如4+4+4=12,4×3=12,3个4相加可以写成4×3,还可以表达成4的 3倍。这为后面学习数量关系“倍”做下铺。

3.深挖主题图和习题设计,多多对比习题设计的变化,变化的习题我们重点挖掘,课堂上将变化的总体思想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

4.综合实践以学生为主,注重理论、方法、规律的形成过程。例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要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主题以故事形式,那么我们要教会孩子讲故事,在故事中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先从简入繁。可以先呈现一个西瓜等于2个凤梨,2个凤梨等于4个桃子(呈现2个称,摆放这些水果),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1个西瓜的质量等于4个桃子的质量。这时理解这个天平秤后不着急回到曹冲称象,而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说出自己的故事,小组合作进行分享,在多个故事中感受有这样规律的故事太多了,讲也讲不完,于是抽象出这个规律出来A=B.B=C,A=C,这时再回到曹冲称象的秘密就是大象的重量等于排出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也等于排除水的重量,所以大象的重量等于石头的重量。所以这个课堂我们要重视学生说故事的过程,因为说着说着他们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这个规律便是这节课的核心知识。以小见大,化繁为简,模型建立这些思想我们要在这节课传递给学生。

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