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将继续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根本指引,紧密围绕区教育局及学校教务处的工作部署,立足我校的教育实际,以“夯实基础、聚焦课堂、提升素养、促进成长”为核心,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旨在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有效提升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 工作目标
教学常规规范化: 严格落实教学“七认真”,使语文教学各环节科学、规范、高效。
课堂教学实效化: 以“提升课堂效率”为重点,深入开展听课、评课、议课活动,探索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优质常态课。
教师队伍专业化: 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展示、比赛历练等多种形式,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提升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
学生素养综合化: 以“读写”为核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重点抓好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积极备战区级写字比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竞赛活动优质化: 精心组织,充分准备,力争在区级写字比赛、公开课比赛等活动中展现我校师生风采,取得良好成绩。
三、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 强化教学常规,夯实过程管理
1.备课
集体备课: 坚持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重点钻研教材、研究学情、探讨教法学法、设计分层作业、共享教学资源。要求备课记录详实,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鼓励跨年级交流。
个人备课: 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修改,撰写详案。教案要目标明确、过程清晰、重点突出、反思及时。教研组将定期(每月一次)和不定期进行教案检查与交流。
2.听课评课:
常规听课: 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少于20节。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
重点听课: 加强对新教师、薄弱环节教师的跟踪听课和指导。
评课议课: 听课后及时组织交流,坦诚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推行“1+1”评课模式(至少指出一个优点和一个改进建议)。
(二) 深化课堂研究,提升教学效能
1.主题教研活动:
围绕“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读写结合策略研究”、“口语交际教学实践”等主题,组织开展2-3次全组性的专题研讨活动。
2.公开课展示:
示范课: 安排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开设1-2节示范课,展示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
研讨课: 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研讨课,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开设1节组内公开课。
汇报课: 组织新入职教师开设汇报课,促进其快速成长。
3. 积极参加区级公开课比赛:
提前在校内进行选拔和磨课,组建智囊团对参赛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反复锤炼,力争在区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 聚焦学生素养,丰富语文活动
1.全力备战区级写字比赛:
全员参与: 将写字教学贯穿于日常,尤其抓好低年级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
集中训练: 赛前制定详细训练计划,遴选苗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针对性辅导和集中训练。
模拟考核: 组织校级模拟比赛,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2. 深入开展阅读活动:
继续打造“书香校园”,各班完善图书角,保证学生课外阅读量。开展“好书推荐”、“读书交流会”、“阅读手抄报”评比等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开展其他语文实践活动: 结合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组织开展朗诵、演讲、作文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
(四) 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团队建设
理论学习: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更新教育观念。鼓励教师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和专业期刊,撰写读书心得和教学论文。
校本培训: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邀请专家或由校内骨干教师开展微讲座、经验分享等校本培训。
“青蓝工程”: 继续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做好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定期检查帮扶效果。
四、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校长和教导处领导亲自抓,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备课组长分头落实,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制度保障: 完善教研组活动考勤制度、材料收缴制度、评价激励制度,将教师参与教研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资源保障: 学校在时间、场地、经费、资料等方面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支持,特别是为参加区级比赛的师生提供充分保障。
本学期,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将团结协作,脚踏实地,勇于探索,以饱满的热情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校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铜罗小学语文教研组
2025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