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核心指导,结合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立足小学生认知规律与生活经验,围绕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四大核心素养,构建 “感知 - 体验 - 实践 - 创新” 的递进式教学体系。通过生活化案例、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与核心原理,培养对人工智能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念,为后续信息科技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以 3-6 年级为例)对新鲜科技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基础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鼠标、键盘使用、简单软件操作),但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中,对 “算法”“数据” 等概念的理解需借助具象化案例。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接触过智能设备(如智能音箱、机器人),但对其背后的 “智能原理” 缺乏认知;同时,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需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因此,教学需以 “直观体验” 为起点,避免复杂理论,多采用游戏化、情境化、实践化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认识人工智能的定义,能列举生活中 3-5 个常见的人工智能应用(如人脸识别、智能推荐、语音助手等)。
2.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流程(数据采集 - 处理 - 输出),能简单描述智能设备的 “感知” 方式(如摄像头、麦克风的作用)。
3.掌握 1-2 款小学阶段 AI 教学工具的基础操作(如 Scratch AI 模块、小度 / 小爱同学的语音指令设置、简易图像识别工具)。
4.能完成简单的 AI 实践任务(如设计一条智能语音指令、用 AI 工具识别植物、制作简易智能分类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初步形成 “发现问题 - 用 AI 思路解决问题” 的思维习惯。
2. 在小组合作完成 AI 项目的过程中,提升沟通协调、分工合作的能力。
3. 学会通过查阅教材、观看教学视频、请教同伴等方式,自主解决 AI 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感受 AI 技术对生活、学习的帮助,树立 “科技服务生活” 的意识。
2.了解 AI 技术的局限性(如数据偏差、隐私保护问题),初步形成科技伦理观念,学会安全、合理使用智能设备。
3.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尝试用 AI 工具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增强 “科技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