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研】2024-2025第二学期教学总结
日期:2025-09-25 09:11:50  浏览量:0

本学期,学校积极认真开展信息科技教学工作,以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激发科技探索兴趣为核心目标,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选取贴近生活的人工智能教学内容,设计趣味化、实践化的教学活动。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

一、教学内容设计与目标达成

考虑到小学生对抽象技术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本学期教学内容以 “感知人工智能、体验人工智能、初步应用人工智能” 为主线,选取 “人工智能是什么”“身边的人工智能”“简单 AI 工具使用”“AI 与未来生活” 四大模块。每个模块均结合学生生活场景设计具体内容,例如在 “身边的人工智能” 模块,通过分析智能家居(如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校园里的人脸识别门禁、学习中的 AI 作业批改工具等,让学生直观感受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在 “简单 AI 工具使用” 模块,引入适合小学生的 AI 绘画工具(如豆包画图)、AI 语音转文字工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AI 技术的便捷性。

同时,注重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避免涉及复杂的算法原理,而是以观察体验为主,如讲解图像识别技术时,通过学校校门口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趣味案例,引导学生观察 AI 识别的过程与结果,适当讲解图像识别的技术细节,确保学生能轻松理解、积极参与。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人工智能兴趣

人工智能作为新兴课程,其 “新奇性” 与 “科技感” 深深吸引小学生。课堂上,学生对 AI 产品案例、AI 工具操作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举手分享自己对 AI 产品的使用经历(如 “我家的扫地机器人会避开障碍物”“我用智能家居”)。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们专注度高,会主动尝试不同的操作方式,甚至会提出 “能不能让 AI 画一只会飞的兔子”“AI 语音转文字能不能识别方言” 等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展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为适应小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多停留在 “现象观察” 与 “基础操作” 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 “简单原理”(如 AI 如何识别图像)涉及较少,导致部分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 “吃不饱”。接下来,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计 “分层内容”: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 “AI 产品功能体验” 类内容;为基础中等学生增加 “AI 简单原理科普”;为基础好的学生设计 “AI 创意设计” 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学期的信息科技教学工作,在激发学生科技兴趣、培养基础 AI 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接下来,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整合资源、加强家校协同,既要让学生 “玩得开心、学得轻松”,也要引导他们 “想得深入、做得扎实”,真正让人工智能课程成为培养学生科技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为学生未来的科技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