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活动(六):基于模型意识同题异构《7的乘法口诀》
日期:2025-10-27 14:51:14  浏览量:0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利用画图、实物操作等方法,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应用意识。10月23日上午我校的蔡妍老师、苗云老师围绕“基于模型意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次“同题异构”的研讨活动,内容是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感知乘法意义的一致性。

2、在多元表征的观察、对比、辨析中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7的乘法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乘法口诀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及模型意识。

3、通过多角度的表达,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能熟记应用。

教学难点:沟通乘法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初步的运算能力。

蔡妍老师:本课教学以七巧板拼猫的生活化情境切入,通过展示“拼1只猫用7块七巧板”,引导学生用连加计算“2只猫到7只猫”的用块数,自然过渡到7的乘法口诀编制,让学生直观感受“口诀源于相同加数求和”。随后结合“孙悟空炼丹七七四十九天”“遇事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趣味典故,将抽象口诀与熟悉文化场景结合,有效降低记忆难度;后续通过观察口诀得数差7、句数与乘数的关联,进一步强化口诀特点。课堂上多数学生能熟练背出口诀,完成“7×3”“( )×7=21”等基础计算,初步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学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编制与记忆口诀环节,举手回答、集体对口诀的互动形式虽活跃,却未关注到基础较弱的学生——部分学生因连加计算速度慢,未能参与口诀编制讨论;背诵时也多是跟随集体跟读,单独抽背时仍有卡顿,反映出个体学习情况未被充分关注。后续教学需优化两点:一是增加口诀规律探究小组讨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析“口诀首数与句数的关系”以及“相邻口诀得数相差7”,基础弱的学生可在同伴帮助下理解;二是设计分层练习,基础层侧重直接计算,提升层加入“7×4+7”这类变式题,让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苗云老师:本课教学以“七巧板拼图案”为情境,将抽象口诀与生活场景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连加计算→列乘法算式→编口诀”自主探究,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凸显了学生主体性。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对学困生关注不足,部分学生推导口诀时出错未及时得到个别指导;二是练习偏基础,缺乏生活化应用拓展,学生应用能力未充分锻炼;三是时间分配不合理,导入和推导耗时过多,导致巩固环节仓促。后续教学将优化策略:实施分层教学,重点关注后进学生;补充生活化练习题,强化口诀应用;精简导入环节,预留充足时间巩固重点,提升课堂效率。

两位老师都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发现一些简单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及模型意识。

蔡妍.jpg

苗云.jpg